gūzhōusuōlìwēng
“笠”,读音为lì,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笠”的基本含义为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如斗笠、竹笠;引申含义为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如笠盖、笠覆。
在日常使用中,“笠”也常做名词,表示关家禽的笼子,如鸡笠、鸭笠。
蓑毛的拼音:
suōmáo
蓑毛(suomao):
像蓑衣草一样的羽毛。
也叫蓑羽。
一种涉禽白鹭所特有的羽毛。
白鹭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
见于郭沫若《白鹭》:
那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答答披着蓑衣戴着笠的读音是:PizhesU0yidαiZheli。
音同披着蓑衣戴着笠。
详解:披pi一声,着Zhe轻声,蓑sU0一声,衣yi一声,戴dαi四声,着Zhe轻声Ii四声。
披着蓑衣戴着笠的简读是报蓑戴笠。
意思是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常用于形容渔民,农民在风雨中辛勤劳作的形象。
qīngruòlìlǜsuōyī
青箬笠绿蓑衣
出自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