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前53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
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吴王僚二年(前525年),阖闾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楚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以夜袭之计败楚军,夺回所丧王舟“余皇”。
吴王僚八年(前519年),佐吴王僚率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当楚以七国联军来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军之时。
又出谋示弱诱敌、奇袭制胜,大败楚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夺取州来。
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
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
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
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
秦军击败吴军,夫概又在吴地自立为王。
阖闾引兵归吴,击败夫概。
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人)。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人。
孙武是我们国家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
他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乐安(今山东省的北部),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45年,死于公元前470年。
他所编写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十三篇,是被世界公认的兵法中的圣典之作。
他所编写的这部兵书,成为后世兵家必学之作。
孙武对于兵法之学的贡献,为世界所公认,他也被誉为世界三大军事家之一。
1.史书上记载他的妻子叫做田淑贤,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说孙武的妻子是鲍姜。
2.孙武有孙驰、孙明、孙敌三个儿子,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3.后人对其晚年生活最广泛的一种说法是:
孙武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于是退隐江湖不管这世间的纷扰,并凭借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终将此书铸成一代巨著;另一种说法是说孙武在伍子胥被杀后不久,也被吴王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