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观察 > 正文

河南曲剧有哪些特点(豫剧和曲剧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3-09-02 23:51:01   来源:    

河南曲剧有哪些特点?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

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

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

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

总的风格特点是:

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豫剧和曲剧的区别?

存在三个区别:

其一豫剧和曲剧在唱腔上存在很大区别,曲剧常常以悲壮凄凉,轻柔婉转为主,悲剧居多,比如说我们常见的《陈三两爬堂》、《刘全哭妻》等。

而豫剧不同,豫剧唱腔多变,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之分,既有《打金枝》《刘墉下南京》的高亢有力,又有《清风亭》《程婴救孤》的悲壮凄凉。

其二豫剧和曲剧在演奏乐器上也有很大差别。

最主要的是豫剧的演奏乐器主要以板胡为主,而曲剧演奏乐器主要采用的是曲胡这两个乐器的区别非常之大,如果你还是区别不开,建议你听下张付忠的曲胡演奏《大起板》听上两遍,你一定可以把曲剧和豫剧给区别开来。

当然除了这两种乐器之外,其他的乐器的差别不太大,都有二胡,古筝,笙,司鼓,电子琴等。

其三豫剧和曲剧的影响程度不同。

豫剧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也是第一大地方剧种,而曲剧的影响程度是很有限的,大多在河南南阳,平顶山,洛阳一带听众较多。

河南曲剧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河南曲剧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

曲剧的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跷曲子;第二阶段,高台曲子;第三阶段,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是年轻而又古老的剧种。

河南曲剧搬上舞台的时间仅有80多年,但是,如《打枣竿》、《哭皇天》、《银扭丝》等曲牌广为传唱却是在明清年间。

河南大调曲子是河南曲剧形成的前身艺术。

大调曲子,也就是“河南鼓子曲”,北宋时期已在民间广为流行,是河南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说唱音乐,是现在的小调曲子兴起的基础。

最早被称作“高跷曲子”或者是“踩唱”(踩着高跷唱的意思),在洛阳一地广为流行,至今还有“洛阳小调”一说。

“哼小曲”和“唱小曲”是不踩高跷清唱的说法。

豫剧和曲剧有什么区别?

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欢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曲剧: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