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06月30日-1402年0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由于削藩,引起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在战争中朱允炆错误地任用了李景隆,又因不愿背负杀害叔叔之名而使得朱棣逃脱。
建文四年,南京应天府被朱棣占领后,朱允炆放火焚宫后下落不明。
史藉上没有明确记载朱允炆墓。
真真假假,明成祖朱棣没有给建文帝造墓,建文帝朱允炆是明代第二任皇帝,他是以皇太孙的身份接受皇位的。
众所周知建文帝即位后加紧削藩,此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夺取皇位后怀疑建文帝没有死。
一直在寻找建文帝下落,但是没有结果。
朱祁钰死后,英宗毁其生前所建寿陵,以亲王礼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不仅有贬谪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
明英宗令廷臣议王妃之殉葬。
议及汪皇后,被李贤及太子谏止。
后以皇贵妃唐氏殉葬。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
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却没被葬入十三陵。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帝)之弟。
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
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并成功地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明成祖朱棣没有给建文帝造墓,建文帝朱允炆是明代第二任皇帝,他是以皇太孙的身份接受皇位的。
众所周知建文帝即位后加紧削藩,此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夺取皇位后怀疑建文帝没有死。
一直在寻找建文帝下落,但是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