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抬头”的来历,源于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个皇帝耽误了祭天的时辰,玉帝便下令这个地方三年内不得降雨。
连续的干旱让百姓苦不堪言。
龙王的小儿子青龙不忍见百姓受灾挨饿,于是偷偷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玉帝知道此事后,把青龙压在了一座大山下,并且说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
到了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
有个老人发现,这些黄豆和玉米很像金豆,于是老人把黄豆和玉米炒爆开了花。
大家也都纷纷效仿,然后都把它供在了庭院。
玉帝见家家户户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
随即,大山被劈成了两半,青龙冲破山石,抬起头腾空而起。
从此“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预示着来年有好的收成。
一、春龙节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
二、春龙节的习俗
习俗一: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
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
长辈们希望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
而且不理发,头太重了抬不起来,不能“龙抬头”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不过,这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谐音,表示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怀念
习俗二:
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1、“鼓撅”(手搓面条):
俗称“顶门棍”。
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2、搅团:
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3、“扒猪脸”:
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扩展资料:
说到“二月二”,很多老人喜欢在这天前后建议晚辈剃头,为的就是图个吉利。
这和“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有关。
在民国二十四年的《掖县志》卷二记载:
“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
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所以这样一来,正月里不剃头的“思旧”就失去真实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