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分为九级,包括了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震,大地震等,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
,2.5级以上有感觉。
五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
释放的能量越大,地震的等级就越大。
我国把地震等级分为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地震震级(简称震级)共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震级(简称震级)共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九级
地震等级一共分为九级。
其中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具体分级如下: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
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
其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电能总和。
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由于岩石的强度和破裂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是有限的。
人们至今还没有记录到9级或者更大的地震。
如果有人说某日某地将发生9级、10级或者12级的大地震,那显然是不可信的。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微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的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的次数与震级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
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的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