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定水源位置方法:
1、“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三面环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较多。
2、“两山夹一沟,沟岩有水流”。
两山之间夹一沟谷,在河谷下游两岸的岩层中容易找到水源。
3、“两沟相交,泉水滔滔”。
两沟交汇之处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这里打井,水源较为可靠。
4、“山嘴对山嘴,嘴下有好水”。
两个山嘴相对、距离相近,两个山嘴之下地势平坦,在锁口之处打井,容易打出水来。
5、“两山夹孤山,常常水不干”。
如果孤山底下的岩层,因岩性的局部变异而成为隔水层时,它就能阻滞地下水的流动,而在孤山的上游打井,便可以出水。
6、“两沟夹一嘴,下面有泉水”。
两边山较长,中间有一短山,在中间山的山嘴处,若是上有透水层,下有不透水层,在倾向低处打井,就能出好水。
7、“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
大山连接得很远,向一头倾没,在其倾没端适当地形之处的含水层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8、“山扭头,有水流”。
因山扭头而造成的山湾低处,阻滞顺山流来的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富集,打井有水。
9、“凸山对凹山,好水在凹间”。
一个山的形状向对面凸出来,另一个山的形状向里面凹进去,凸凹直接相对,在凹山低处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
长山中间突出一条较短的山,在此山咀倾斜方向的低处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11、“湾对湾,水不干”。
两个山湾正面相对,在湾的中间发现浸水或者好水植物出现,是山中积压水的表现,在这里打井,有好泉水。
12、“两山相接头,下有泉水流”。
一般山与山之间缺乏常年流水,雨季可能在接头处排洪,枯季地下水可能在接头之处出露成泉。
13、“河漫滩上卵石多,地下潜水似暗河”。
冬季河流虽然已经干涸,但是河漫滩下面有潜水流动,可以截流蓄水,打井取水.
以下是一首关于打井找水的顺口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打井找水真不易,先要找准水源地。
挑选地段要看坡,离厕所还得远。
挖井要挖到泉眼,水流才会不断延。
水井要挖得又深又大,水质才会更加甘甜。
最后要装上水泵,水源才能源源不断。
“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两山夹一沟,沟岩有水流”
“两沟相交,泉水滔滔”
“山嘴对山嘴,嘴下有好水”
“两山夹孤山,常常水不干”
“两沟夹一嘴,下面有泉水”
“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
“山扭头,有水流”
“凸山对凹山,好水在凹间”
“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
“湾对湾,水不干”
“两山相接头,下有泉水流”
“河漫滩上卵石多,地下潜水似暗河”
打井找水不是什么难事,在找打井地下水源时,可以依靠普奇天然电场打井找水仪来寻找地下水源。
天然电场打井找水仪不用钻孔,不用电缆,电磁波自动“钻入”地下,频率不同电磁波钻入的深度不同,每改变一个频率就相当于电测井提升并测量了一个深度的地质数据。
以300米打井找水仪为例,33个频率就相当于平均每隔4米半就测出了一个相应深度的数据。
一个测点就类似于做了一个电测井,将各“电测井”得到的数据联接起来绘出等值线就成了一个剖面图,所以它能把每个测点每个深度的每个细节都能反映出来。
看四季变化去判断水源,夏季太阳暴晒后,表层温度跟其它地方对比稍微低点,说明水源充足,打井合适。
其次冬季,这地方潮气较大,跟周边地方对比上冻时间晚,同时还会出现白霜,等到春季来临,化冻时间明显要早,也意味着水源充足。
秋季雾气多,就说明水很充足。
夏季某个地方蚊虫特别多,说明潮气比较严重,这也能说明水源充足。
打井找水有个口诀“撮箕地,找水最有利”,就是说三面环山的撮箕地,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会集中流向撮箕口,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的几率大;“两沟相交,泉水滔滔”,就是在两沟交汇之处的山嘴下,可能有水聚集,因为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雨水,部分蒸腾后,一部分会渗入地下,积蓄在土层和岩石的裂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在这里打井就容易出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