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观察 > 正文

浣溪沙苏轼浸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11-01 04:06:17   来源:    

浣溪沙苏轼浸什么意思?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纺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试探地敲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1.缫(sāo)车:

纺车。

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2.牛衣:

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制成的衣服。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宋)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浸:

泡在水中

潇潇:

形容雨声

子规:

布谷鸟

无再少:

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

老年

唱黄鸡:

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文】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溪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再发白发暮年时光流逝这样的感概了。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先著《词洁》卷一谓:

“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写作背景: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