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没有写过锄禾这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绅。
古诗《锄禾》全诗带拼音版:
《锄禾》(或《悯农》)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
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全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明快、上口,流传极广,妇孺皆知。
其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中国传统的“治家格言”,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成果。
“锄禾日当午”意思是:
农民锄地在太阳当头正中午。
1.原诗:
《悯农其二》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3.作者介绍: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悯农二首·其一李绅 〔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于丹表示这是“农民种庄稼的过程”。
其实对于这一点,一直有很多理解方式,笔者觉得比较靠谱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古代说“禾”指的是一切和庄稼有关的活动,这里的禾并不是指禾苗,而是一种泛指。
所以这里的“锄禾”表示的是“锄草”,古诗词中这样用是没问题的。
第二种,认为“锄禾”其实是一个倒装句,“禾”指的是禾田里,这话的意思是:
在禾田里锄草。
这种解释笔者认为是很不错的,很多古诗词里都有这样的倒装,目的是为了让诗作的格律更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