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āngǔ
“骨”,普通话读音为gǔ,gū。
“骨”的基本含义为人和脊惟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如骨胳;引申含义为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如伞骨、扇骨。
“骨”,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甲骨文的字形像几根骨头交错放置的样子,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骨”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1,砭骨指的是,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朔风~。
2,锥肤的意思是,形容冷空气、寒风、冰水等像针扎一样使入肌。
3,形容古人用石针扎刺肌肤治病。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
『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
「风上逆,砭头血可愈。
」』冷空气、寒风、冰水等像针扎一样使入肌肤骨节感到疼痛。
砭字错了,应该是刺字,冰凉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