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
后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背水一战”这个典故,蕴含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哲理思想,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这个典故也揭示了对阵时轻敌的危害。
赵兵不知有时犯兵家之忌反而可以险中求胜的道理,产生轻敌思想,终于一败涂地
楚汉战争时,韩信领兵攻打赵国。
赵王带领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关阻击韩信。
见此情况后,韩信命令部队在井陉关二十里外的地方安营扎寨。
随后,韩信又派两千轻骑潜伏在山上观察敌情,并叮嘱他们,一旦赵军离开大营,就攻占他们的营寨。
韩信还让士兵背靠河水站立,抵挡赵军的攻击。
此时,赵王率领大军向汉军杀来。
汉军大敌当前,已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时,潜伏的士兵乘虚攻占了赵营。
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区别?
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区别在于背水一战是没有了任何办法一战定乾坤,最后一博,破釜沉舟是有点是破死破摔的意思,都有没有办法的形势下,最后一战的行为,也有最后拼上了,胜败在此一举,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行为和行动上的不一样。
破釜沉舟:
是形容干事情的决心的,是决定把仅有的物质和能力,如砸锅卖铁一般地决心干成这件事情,例如:
哥几个破釜沉舟的时候到了,我们就是累死也要把这一公里的道路修好; 背水一战:
是形容为了干成什么事情,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做法。
就好像把队伍置于水边,前面是强大凶悍的敌人,后面没退路,只有殊死的拼杀才可能获得一线生机。
背水一战是指处于绝境或危机之中的一方,为了生存或取得胜利而进行的决死战斗。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战争策略,意味着没有退路可走,只能全力以赴,奋力一搏。
背水一战通常发生在战略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对手的唯一机会就是全力以赴,决心不退缩。
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形容在困境中的个人或组织,表示他们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但仍然坚决奋斗,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