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对古代建筑遗迹的怀念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和译文:
原文: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堂暮。
旧时樽酒客,未肯尝千钱。
寒事近青巘,功名行白云。
浮生长不遇,颜色厌苍翠。
注释:
草堂:
杜甫的住所。
春睡足:
指春天草木繁茂,室内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室内温暖舒适。
日堂暮:
太阳逐渐西下。
旧时樽酒客:
指过去曾经招待的客人。
未肯尝千钱:
表示自己并不肯尝千钱的美酒。
青巘:
地名,指遥远的地方。
行白云:
指作者心中对功名的向往。
浮生长不遇:
流年飘忽,机缘不与。
颜色厌苍翠:
指对世事的冷淡和厌倦。
译文:
住在草堂的杜甫,在春季的午后享受了阳光和草木的舒适。
太阳逐渐西下时,他心中涌起对过去款待的客人和美酒的回忆。
但他自己却并不想尝千钱的美酒。
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功名的向往,使他远离了长安的喧嚣。
然而,在流年飘忽之间,他的梦想和愿望却无法实现,他已对世间的一切变得冷淡和厌倦。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眼:
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其三》中三对仗效果是:对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借昭君遭遇抒发了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咏怀古迹其三王安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