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思豆腐》这是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淮扬菜肴。
特点是;刀工精细,软嫩清醇,入口即化。
具有调理营养不良、补虚养身等功效,是老人、儿童们的上好菜肴。
《文思豆腐》这道菜一般都要用到火腿丝、鸡肉丝、香菇丝,可是我的阿姨她吃素而且不太喜欢香菇。
为了她的口味,因此而把这菜稍加改变。
阿姨她吃了赞不绝口O(∩_∩)O~;好开心哦!菜系:
淮扬菜口味:
鲜咸工艺:
烧煮
1、准备材料:
荠菜150克、豆腐200克、盐(1\\2茶匙3g)、芝麻油(少许)、水淀粉(1汤匙15ml)
2、豆腐切方块备用,香菇用温水泡发切条、荠菜洗净切段备用。
6升汤锅中加入适量水,用中火把水烧开后放入豆腐、香菇,调入盐,搅拌均匀,盖上锅盖。
3、待出现蒸汽后转小火继续加热,然后开始准备另外三道菜。
即将完成烹饪时将荠菜放入锅中再次煮沸,加入水淀粉勾芡,待汤汁变浓后淋入芝麻油即可。
文思豆腐羹是淮扬地区一款传统名菜,属于淮扬菜。
它始于清代,已有300多年的庆史。
传说在清乾隆年间,扬州梅花岭右侧天宁寺有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肴。
特别是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做的豆腐汤,滋味异常鲜美,前往烧香拜佛的佛门居士都喜欢品尝此汤,在扬州地区很有名气,这在中曾有记载。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曾品尝过此菜,还一度成为清宫名菜。
因该菜为文思和尚所创,人们便称它为“文思豆腐”,一直流传。
从民国初期到30年代时,此菜在江南地区也很有名,不过其制法与清代已有所不同,厨师们对用料和制法作了改进,使其烹调更加考究,滋味更鲜美。
乾隆年间,扬州天宁寺有一僧人名为文思,他“善为豆腐羹、甜浆粥。
乾隆皇帝驻跸天宁寺行宫时,扬州地方给“六司百官”准备的“满汉席”“第三分细白夔碗十件”中,就出现了“文思豆腐羹。
文思豆腐是乾隆皇帝命名的。
文思豆腐不是川蜀菜,文思豆腐是淮扬菜。
淮扬菜起源于淮安、扬州,讲究刀功。
文思豆腐是其中经典菜之一,这道菜始于清朝,最早是扬州高僧文思和尚所创。
这道菜最大的难点是要把巴掌大的豆腐,切为上万根豆腐丝,犹如头发丝一般细腻,是最能展现厨师刀功的名菜。
口感并不是最重要的,文思豆腐更讲究的是对刀工的考量。
淮扬名菜文思豆腐。
1、豆腐要嫩,嫩的豆腐容易切成不断的丝,如果豆腐过于老,丝容易断。
2、首先要将切豆腐的刀沾水润湿,这样刀和豆腐丝就不会粘在一起。
3、切豆腐要悬腕,刀快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