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笤帚簸箕的读音是:
tiáozhoubòji。
笤帚,是人们常用的扫除杂物的工具,绝大部分用高粱糜子作成。
簸箕,是一种铲状的收拾垃圾的工具。
笤帚,读音:
tiáozhou,是人们日常用来扫除室内杂物的工具,绝大多数用高粱糜子作成,比扫帚小,柄短。
出处
《南齐书·刘休传》:
“令休于宅后开小店,使王氏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
”
《隋书·五行志上》:
“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
”
cuózǐtiáozhǒu
“笤”,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tiáo,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笤”的基本含义为扫除尘土的用具,如苕帚。
“帚”,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zhǒu,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
“帚”的基本含义为扫除尘土、垃圾的用具,如扫帚、笤帚。
方言tiaoshu,是笤帚,又名扫把。
笤帚,读音:
tiáozhou,是人们日常用来扫除室内杂物的工具,绝大多数用高粱糜子作成,比扫帚小,柄短。
扫把可用于扫地、扫床、扫屋檐等,不过要分开使用。
扫把又叫扫帚,帚为象形,彐为手,下半部表示持巾打扫。
通常有手动和电动两种,手动扫帚有高粱扫帚、竹枝扫帚、草材质扫帚、塑料扫帚等;电动扫帚有扫地机、吸尘器、家用吸尘器等
条帚[tiáozhǒu]
条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iáozhǒu,是指笤帚。
是人们日常用来扫除杂物的工具。
用高粱糜子、塑料等作成。
出处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四:
“《集韵》云:
‘少康作箕帚。
’其用有二:
则编草为之,洁除室内,制则匾短,谓之条帚;一则束为之,拥扫庭院,制则丛长,谓之扫帚。
”
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
“李德堂一边笑,一边用条帚给她扫着。
”
“撮子”用普通话说“簸箕”,也就是bòji。
出处: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
“至秋,任为簸箕。
”
白话释义:
到了秋天,簸箕就发挥出了它的能力。
释义:
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