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
怒发冲冠(nùfàchōngguān)
解释冠:
帽子。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示例沙汀《闯关》:
“他~,他咬牙切齿,而他显然还没有尽情发作。
”
近义词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词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典故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
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
比喻极度愤怒。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
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
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
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
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
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
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
蔺相如说:
“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
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
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
“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
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
“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
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
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
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
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是怒发冲冠(拼音:
nùfàchōngguān)。
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子等《庄子·盗跖》。
“怒发冲冠”的原义是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怒发冲冠 nùfàchōngguān
近义词:
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词: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一决雌雄说的是项羽。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对刘邦说:
“天下多年来之所以战争频繁、混乱不堪,只是因为我们两人互相争斗的缘故。
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
”
刘邦笑着拒绝说:
“我宁可与你斗智,不愿与你直接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