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农历月份就是按节气来划分的。
立春雨水为一月,惊蛰春分为二月,清明谷雨为三月。
立夏小满为四月,芒种夏至为五月,小暑大署为六月。
立秋处暑为七月,白露秋分为八月,寒露霜降为九月。
立冬小雪为十月,大雪冬至为十一月,小寒大寒为十二月。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有十五天。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内、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寅月为正月(含立春、雨水两个节气)
卯月为二月(含惊蛰、春分两个节气)
辰月为三月(含清明、谷雨两个节气)
巳月为四月(含立夏、小满两个节气)
午月为五月(含芒种、夏至两个节气)
未月为六月(含小暑、大暑两个节气)
申月为七月(含立秋、处暑两个节气)
酉月为八月(含白露、秋分两个节气)
戌月为九月(含寒露、霜降两个节气)
亥月为十月(含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子月为十一月(含大雪、冬至两个节气)
丑月为十二月(含小寒、大寒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
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日)、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日)、
立夏(5月6日)、小满(5月21日)、芒种(6月6日)、
夏至(6月22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8日)、小雪(11月23日)、大雪(12月8日)、
冬至(12月21日)、小寒(元月6日)、大寒(元月21日)。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大致等分为二十四个阶段。
实际是阳历,根据太阳对地球上的日照来定。
每年的实际节气与这里的时间略有相差,一般最多相差一两天,在使用时以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