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游记散文,仅此一部。
要说好看只能说哪个版本的好看。
一般认为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那本最好。
但是如果一定要说徐霞客的哪本游记好看的话,我觉得,徐霞客写雁荡山,天台山,黄山,庐山的名山游记最好看。
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2、登黄山天下无山。
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徐霞客在《游白岳山日记》中记有以下轶事:
早上和道士汪伯化一起外出,两人在舍身崖睇元阁喝酒,天色将晚,汪伯化提议趁早顺着山溪去找大龙井。
这本是两个散淡人的野游,大约是去寻找精神享受。
可是在小说中有了很大改变,把汪伯化变成为寻金高人,他带着徐霞客到黄山上找金子试图发财,使清高的旅行家也沾上了世俗的味道。
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中记有以下轶事:
爬山涉水二十里,到了黄山温泉的源头之地汤口。
转弯进山,踩着陷脚的积雪沿着涧流向上,又走了五里路后到了祥符寺。
在温泉泡好澡后回到祥符寺,寺里的和尚挥印又带着他踏雪沿涧去莲花庵。
这本是一段轻松和谐的经过,冷天去泡天然温泉,和尚主动带他去玩。
可是在小说中有了徐霞客泡温泉被和尚追打的故事,还有一伙苦行僧抢劫徐霞客行囊的闹剧。
有徐霞客游记的白话文版本。
徐霞客的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包括了他所经过的地方的山水人情和历史文化。
但是其原文采用的是文言文写成,难以理解和阅读。
因此,有了许多学者或翻译将其翻译成白话文版本,让更多人可以读懂其中的精华和内涵。
除了徐霞客游记,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采用的是文言文写成,难以理解和阅读。
有很多学者或翻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其翻译成白话文版本,让更多人可以理解和欣赏。
因此,读者在接触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不需要因为语言障碍而错过精彩的故事和思想。
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这篇课文是郦道远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来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