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具体: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遽揜(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
刻舟求剑的历史人物是庄子提出的,出自《庄子·列御寇》一文。
关于这个故事,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名士到一条河边,将自己的剑刻在岸边的一棵树上,然后自己乘船过河。
等他回过头来,看到树上的剑已经不在,就十分吃惊和疑惑。
他认为即使剑不在了,他也可以凭自己的记忆去找到剑,于是他让人把船放回原处,并在原地刻上一把剑。
当他船行到原来刻剑的地方,看到岸边有一对护卫,便想问问他们有没有见过他的剑。
他们回答说,有一把剑被人拿走了,他们不知道是谁。
原来,由于河流的水流一直在流动,所以即使在原地刻上一把剑,剑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告诫人们,要善于接受事物的变化,不要固守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