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观察 > 正文

万里长城的由来和历史背景(长城的历史及名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3-07-20 13:32:34   来源:    

万里长城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一、长城的名称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1、长城,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

2、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3、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4、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

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

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

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

5、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

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

二、长城的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长城的历史及名字的由来?

答:

长城的历史

据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就开始建造城墙和城堡。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开始修筑万里长城,作为中国的国防工程。

随后的汉、唐、明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不断的修缮和扩建,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防御。

长城名字由来:

长城的名称“长”和“城”两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其中,“长”字代表了长久、延绵、无穷无尽的意思。

长城作为中国的国防工程,其长度达到了万里之长,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巨大工程。

同时,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长久历史和文化传承。

而“城”字则代表了防御、固守和保护的意思

长城来历?

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一种军事防御工事,它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文献记载,一开始建这座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城逐渐从单纯的军事防御工事发展为交通、通信、检查、传递等多种用途,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长城在历史上的修建大多以建筑材料、工具等的地方资源和当地的地形地貌为基础,通常分为石墙长城、土坯长城、胡同长城和山地长城等几种类型,几经变革,现今最有名的长城是明长城,如今已经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中。

长城虽然是用来防御敌人的军事工事,但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和工程的融合,代表了我国古代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长城的传说与来历?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最早的长城建筑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的名称由来有很多种,其中最通用的是“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

长城著名故事有孟姜女哭长城、击石燕鸣、定城砖的传说、西麻草、冰道运石等。